猴头菇,拉丁学名Hericium erinaceus(Bull.)Pers., 又名猴头菌、猴头蘑、刺猬菌,隶属于真菌界,担子菌门,蘑菇纲,红菇目,猴头菇科,猴头菇属 。猴头菇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,与鱼翅、熊掌、燕窝并誉四大名菜,因远看与金丝猴头相似而得名。猴头菇高蛋白、低脂肪且富含矿物质,肉嫩、味香、鲜美可口,药食两用,古有“山珍猴头、海味燕窝”之说,明清时期被列为贡品。
猴头菇味甘、性平,入脾、胃、心经,具有益胃健脾、补虚、抗癌、益肾精的功效。对食欲不振、腹泻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神经衰弱、眩晕等病症,均有很好的食疗效果。
我院采用吊袋式栽培方式进行出菇试验,目前出菇情况较好。现对猴头菇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作简要介绍。
一、形态学特征
子实体一年生,无柄或具非常短的侧生柄,新鲜时肉质,后期软革质,无臭无味,干燥后奶酪质或软木栓质,略具馊味。菌盖近球形,表面雪白色至乳白色,后期浅乳黄色,干后木材色,具微绒毛。菌齿表面新鲜时雪白色或奶油色,干后黄褐色,强烈收缩;圆柱形,从基部向顶部渐尖,新鲜时肉质,干后硬纤维质,长达10mm,每毫米1-2个。菌柄白色或乳白色,干后软木栓质,长可达2cm,直径达2cm。担孢子5.8~7*4.8~5.9μm,椭圆形,无色,厚壁,表面具细小疣突,淀粉质。
夏秋季通常单生有时数个连生于阔叶树上,造成木材白色腐朽。分布于东北、青藏、内蒙古和西北地区。
二、 生物学特性
1.营养条件:猴头菇能广泛利用碳源、氮源、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。人工栽培时,适宜树种的木屑、甘蔗渣、棉籽壳等是理想的碳源;麸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,其他能利用的氮源还有蛋白胨、铵盐、硝酸盐等。
生长发育过程要有适宜的碳氮比,菌丝生长阶段以25:1为宜;子实体生育阶段以(35-45):1最适宜。此外,猴头菇在生长中还需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磷、钾、镁及钙等矿质离子。
2. 环境条件
1)温度。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6-34℃,最适温度25℃。低于6℃菌丝停止代谢,高于30℃菌丝生长缓慢易老化。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2-24℃,以18-20最适宜。当温度高于25℃时子实体生长缓慢或不形成子实体;温度低于10℃时,子实体开始发红,随着温度的下降,色泽加深,无食用价值。
2)水分。培养基最适含水量60%-70%,当含水量低于50%或高于80%时,猴头菇原基分化数量显著减少,子实体晚熟,产量降低。对相对湿度的要求,菌丝阶段以70%为宜;子实体形成阶段以85%-95%为宜,此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而洁白。若低于70%,子实体表面失水严重,菇体干缩变黄,菌刺短,导致减产;反之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%,菌刺长而粗,菇体球心小,分枝状,形成 “花菇”。一个直径5-10cm的猴头子实体,每日水分蒸发量达2-6ml。
3)空气。猴头属好气性菌类,对二氧化碳浓度反应非常敏感,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0.1%时,会刺激菌柄的不断分枝,形成珊瑚状畸形菇,因此菇房保持新鲜的空气极其重要。
4)光照。菌丝生长阶段基本不需要光,但在无光条件下不能形成原基,需要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。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充足的散射光,当光照强度在200-400lx时,菇体生长充实而洁白;但光照强度高于1000lx时,菇体发红,质量差,产量下降。
5)酸碱度。猴头菇属喜酸性菌类,菌丝生长阶段在pH为2.4-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,但以pH为4最适宜。当pH在7以上时,菌丝生长不良,菌落不规则。子实体生长阶段以pH4-5最适宜。
猴头菇的家常吃法主要有清炒或炖汤,清炒可以配猪肚或菜心,可以提升猴头菇的鲜味,炖汤更加原汁原味,加上枸杞、黄芪等,更有营养。